电子报

电子标签就位 给矿工撑起保护伞

湖南法治报触屏版 · 矿山安全
发布时间:2025-07-15 | 点击量:12688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金春 实习生 郦思宇 通讯员 覃猛

井下突发险情的生死瞬间,自救器是矿工抵御有毒有害气体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自救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采购渠道混乱、使用管理粗放等问题,屡屡让这道防线渗漏破防。

2025年1月,《矿用自救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正式出台,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湖南局借新规落地之机开展专项整治,推动电子标签技术全面应用,为自救器赋予数字身份证,通过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构建闭环管理,为矿工生命安全筑起坚实防护墙。

乱象

据了解,之前自救器生产企业以民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其中,半数企业员工不足20人,近半数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能力亟待提升。同时,自救器市场价格混乱。同类型、同防护时长的自救器,即便销售渠道相同,价格也差异悬殊。

调查发现,中间商采购渠道和网络平台是假冒伪劣自救器销售重灾区。去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抽检的6家网络平台9家企业40种样品,实验室检验显示,中间商产品不合格率44.44%。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敲响了自救器市场监管的警钟。

使用环节的问题同样触目惊心。湖南矿山数量庞大,但规模普遍较小。不少小规模矿井内部通道狭窄,高度也十分有限,矿工在里头只能艰难匍匐前行。导致一些矿工将自救器视为累赘——私自拆装、用捆扎带固定致其失效、违规使用过期或破损设备等行为屡禁不止。

2023年,湖南局开展雷霆行动专项监察,全省有14家矿山被查实使用过期或失效自救器,这些本应守护生命的装备,反而成了安全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监察员检查矿工30秒盲戴自救器情况。

亮剑

为守住矿工手中自救器的“真”,湖南局持续深化自救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将监管关口前移至采购源头。

监察员执法时,明确要求强化对自救器采购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督促指导煤矿规范自救器采购渠道。

行动中,通过查阅自救器采购合同、发票,扫码验证MA标志、生产批次号,并核查发放、使用台账等方式,严格把关,确保每一台自救器都能正常上岗。

一线监察员透露,“之前的检查中,就发现一家煤矿的自救器存在问题——通过企业查APP根本无法查询到自救器的发货公司信息。经进一步了解,原来是分管矿领导从网上采购了这款自救器,仅仅因为商家提供了盖章的检测报告,便放松了警惕,直接进行了采购。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当场责令该煤矿立即停止使用这款来源不明的自救器,并严格要求其通过正规渠道采购符合安全标准的自救器,以切实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保障自救器质量是基础,提升对自救器使用的专业能力同样关键。

湖南局将自救器检查工作列为矿山日常安全执法检查和指导服务的重点内容,针对全局监察执法处和业务指导处的监察员,专门组织开展了自救器使用培训,力求每一位监察员都能熟练掌握自救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同时,还将自救器使用纳入监察执法范畴,明确要求煤矿矿长、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以身作则,率先通过考核;所有入井人员必须逐一接受考核,确保能在30秒内正确戴好自救器。

此外,坚持逢查必考,每次执法时,执法人员按照入井人员总人数5%的比例随机抽查。一旦发现有人不能正确使用自救器,立即责令煤矿按规定严肃处理。

去年10月,郴州某煤矿检修。回风巷突发烟雾弥漫,安全副矿长立即启动撤离预案。井下10余名工人迅速戴好自救器,沿演练路线10分钟内安全升井,事后查明为井下煤掘工作面的煤层自燃。

“再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安全副矿长仍心有余悸,“井下有毒气体能瞬间夺走生命,我们严格落实湖南局要求,铁腕推行30秒盲戴自救器硬标准——不合格者严禁入井,每月还按单班10%比例随机抽查。这次能化险为夷,全靠这些硬措施。”

“湖南局有明确规定:为每位入井人员配备自救器,这是保障矿工安全防护的底线,没得商量。”一线监察员语气坚定,“不仅如此,考虑到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需求,我们还要求矿山在紧急避险点,按服务区域最大作业人数的1.2倍额外增配备用自救器,确保关键时刻人人有保障、处处有备份。”

“自救器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仅3年,且必须实行专人专用管理,每台都需设置唯一性编码。我们要求矿山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自救器全面检查,一旦发现过期或达到报废标准的设备,须立即更换并补充备用量,确保所有自救器始终处于完好待用状态。”

新规

去年4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启动专项行动,系统梳理近3年自救器监察执法数据,涵盖检查内容、问题台账及处置结果。

调研发现,尽管全国各地已常态化开展自救器使用管理检查,但监管仍存盲区:假冒伪劣产品隐蔽性强、采购验收环节漏洞频发,传统人查+台账模式过度依赖执法经验,缺乏技术化、穿透式监管手段,导致问题发现滞后、风险溯源困难。

为破解困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在《矿用自救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中明确引入电子标签核验技术,以一物一码的方式构建全链条溯源体系。

规定要求2025年6月起,新采购自救器须植入唯一电子标签,实现出厂编号、安全标志及流通轨迹的实时绑定与动态追踪。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监管部门可对自救器从生产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穿透式监管,精准锁定问题产品流向,从源头封堵管理漏洞。

新规落地恰逢安全生产月,一线执法效能提升尤为显著。

“今年安全生产月赶上新规落地,真是事半功倍。” 监察执法一处监察员翻看着手中的检查记录,语气满是感慨,“往年查自救器,光是核对供应商资质、查验合同、翻阅台账,就得耗上大半天。现在每台自救器都带着‘电子身份证’,手机扫码,生产批次、流通轨迹、检测记录全跳出来了。一物一码的防伪溯源,让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关键隐患排查上,效率至少提升了3成。”

一位矿长满脸欣慰地对记者说:“以前采购自救器时,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生怕买到假冒伪劣产品。那些不良生产商家常常拿着假证来糊弄我们,让人防不胜防。如今可大不一样了,只需一扫码,自救器从生产到报废的每一个环节信息都一目了然。这一举措,实实在在地为矿工们的生命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

责编:曾金春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